云南彝族姑娘的服饰差异怎么这么大,是因为爱情还是风俗?

云南定做彝族结婚服装-彝族服饰结婚照

“昆明西山索玛花,撒梅彝家红石崖。八月十六来赶调,滇池水干心不干。”阿木约布唱着歌,心里想着索玛阿依,不知未来该何去何从。

“有情阿哥有情妹,结成双来配成对。两棵山茶一样高,两人心头鱼儿跳。只见风吹花落地,哪见风吹花上枝。”村里的人听到歌声,都知道又是阿木约布为索玛阿依唱歌了,只可惜

“下个月你就嫁到贾各家去。否则你一步也别想踏出家门。”索玛阿依的父母早早就收下了乡上富户的聘礼,不管女儿和阿木约布的约定,逼着她出嫁。

索玛阿依不哭也不闹,低着头安安静静的缝制嫁衣,沉静的眼神里藏着坚定。

“哟,哟,抢新娘喽?”抢亲的人群簇拥着贾各来了。贾各一步一迈,胖的都快走不动道,他曾豪言壮语――每过10年就要娶个新媳妇充喜,这是他第三次接亲了。

进屋一看,所有人都愣住了!怎么有6个新娘子呢!穿着一模一样镶花边右衽上衣,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绣着金、红、紫、绿等色花纹图案,衣领镶细银泡。而且所有的姑娘都梳着长长的“刘海”,刘海又遮住了眼睛,认不出哪一个是新娘,贾各觉得晦气,不顾索玛阿依父母的极力挽留,愤愤甩手走了。

“如果真心来对调,水打浪摇岸不摇。丢块石头壮你胆,三天三夜唱不完”伴着动人的歌声,阿木约布走了进来,他定定的看着前方,在众人诧异下,牵起最后一个新娘的手。新娘一怔,坚定的回牵起阿木约布。

镶边衣是彝族姑娘争取自由幸福的护身符。

滇中及滇东南型彝族服饰,主要流行于以昆明、文山,以及同这两个地区相邻的红河州部分地区。

女装的主要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,长裤,个别地方着裙。以白、兰、黑为底色,多饰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。其头饰各地差异很大。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,头戴“鸡冠帽”,形如鸡冠,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,做工精细;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。

圭山一带未婚妇女头饰布箍,在双耳部位缀一对三角形绣花布饰,脑后吊一束串珠垂向胸前。

弥勒及路南部分地区彝族妇女以双辫缠头并包黑内,留一束头发垂于脑后,以珠串、银链、贝壳、绒线花色为饰。

文山、西畴、马关、富宁等部分地区妇女头包黑巾或顶花帕,头饰简单,而丘北、开远、泸西等部分地区的妇女则头饰十分丰富,饰品有银泡、绒线球、花和贝壳等。这一类型的男子一般穿对襟衣、外套坎肩、着宽档裤,有的还扎绑腿,头包黑巾。

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,每个村寨都有刺绣能手,在彝族地居住地区,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。

2014年11月11日,彝族服饰经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彝族的婚礼有哪些奇特的习俗?可以简单介绍下么?

彝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,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,四川,贵州,广西四个省份,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人聚集地。彝族人能歌善舞,热情好客,彝族姑娘美丽大方,彝族小伙身强体壮,因为彝族小伙要想娶到老婆必须凭体力抢。

在彝族有抢婚的习俗,男子要想娶到老婆光有车有房还不够,因为那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,反倒是健壮的身体和灵活的头脑是对彝族男人的基本要求。在彝族结婚绝对是一个体力活,不亚于特种兵的训练营,因为你不光要自己体力过硬,还要培养出至少十人的迎亲队伍,一般以未婚青年男子为主要选拔对象,相当于我们的伴郎团,只是这个伴郎团不光要帮助新郎出谋划策,还要用自己结实的身体,协助新郎以最快的速度抢到自己的新娘。这就要考验新郎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了。

有了强大的伴郎团还要有一副好嗓子,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那是总人皆知的事实,平日里劳动都要唱上一段,何况结婚的大喜日子更得好好展现一下了。新娘起头新郎接,唱不上来就会失去抢亲的资格,五音不全在这基本没有机会娶媳妇。彝族结婚就好像过五关斩六将一样,除了会唱歌会跳舞,还要会摔跤。对,你没有看错,要会摔跤才行。因为阻止抢亲的人太多,其中就不乏体力好的摔跤手,不放倒这些人就别想娶媳妇。

歌也唱了,摔跤也摔了,接下来该领着媳妇回家了吧,别着急,还要经受最后一轮的泼水考验。彝族人喜欢水,认为水可以驱走一切邪恶的东西,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。一般新郎都会派一名体力好抗泼水的伴郎前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。赶上夏季还行,要是赶上初春或者深秋,那可就跟掉进冰窟窿一样了,寒风刺骨加上一盆盆的凉水,体力不支根本坚持不下来,军训都没有这个严格。

越过层层阻碍,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娶到的媳妇能不加倍珍惜吗?这也许就是彝族人抢婚习俗的真谛吧。来之不易的幸福才会加倍珍惜,为了娶媳妇培养了一个兄弟排也是值得的。这哪里是结婚啊,简直就是中国好声音外加中国达人秀的组合版啊,没点才艺连娶媳妇的资格都没有。

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 彝族婚嫁讲究盘点

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、贵州、四川三个省,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。众所周知,每个民族的结婚风俗都不一样,那么 彝族结婚 有什么风俗呢?接下来,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彝族的婚嫁讲究。

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一

在结婚的这天,新郎家的院子要用树枝等东西搭建起一座青棚,青棚内外都需要装饰,披红挂彩,而棚内的正中央要摆上彝族喜神的牌位供奉。大家欢聚一堂,一起唱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青棚调,载歌载舞,非常热闹。

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二

男方的接亲队伍来到女方家的时候,女方家族会用泼水的形式来表示欢迎和庆祝。彝族人认为泼水后,女孩嫁到男方家就不用去远地挑水,即使干旱的季节也可以不愁吃喝。接亲队伍进去女方家后要上香磕头进供,然后要把接亲礼物展示出来,例如嫁衣、婚鞋、钱币等。女方这时候也要展示出自己的嫁妆,例如箱子、衣服、被子、家电等。展示的时候要请人唱娶亲歌,唱到什么就展示什么。

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三

男女双方的东西展示完以后,女方会开始招待接亲队伍,先给他们喝茶,然后喝糖水,寓意着先苦后甜。然后摆好酒水,并请女方的长辈说一些吉利的致辞,给新郎披上两条红彩带,结束后就可以开始招待宴了。在宴席间,新郎要到每一桌作揖敬酒,等所有的宾客都吃完饭后,才可以接新娘回去。

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四

通常大家在进行以上活动的时候,新娘在房间梳妆打扮,做好准备。在动身去男方家之前,女方的长辈会带着两位新人去女方家的祖宗牌位处拜别。然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背到屋外与新郎一起出发,媒人带领女方送亲队去送亲。

文章总结:关于 彝族结婚 的风俗今天就介绍到这。在云南的东北部结婚还要唱《出嫁歌》、《酒礼歌》、《婚礼歌》等民族歌调。有些彝族地区还有抢婚抹锅灰的风俗,据说这是对女方表示尊重的方式。

彝族最具代表性风俗都有哪些

彝族彝族服饰,各地不尽相同。凉山、黔西一带,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,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,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,右方扎一钳形结。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,通常头上缠包头,有围腰和腰带;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。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。首饰有耳坠、手镯、戒指、领排花等,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。 "爬花房"--彝族男女的婚恋:"爬花房"是楚据彝族特有的风俗。姑娘年满16岁,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,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,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,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。他们在一起吹响蔑,对调子,互诉爱恋之情。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,大家并无拘束。一旦爱情成熟,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,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。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。结婚时,男方要备马,携带酒、布、肉、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。女方村里的姑娘,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,捉住拼命戏乐。送亲的人全要男子,新娘至男方门前,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。进门前,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、养把把和酒的木碗,在新娘头上绕一圈,以示婚后生活富裕。然后,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。 "跳菜"--彝族的歌舞伴餐:"跳菜",即舞蹈着上菜。它是云南无量山、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,是舞蹈、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。 宴宾时,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,宾客围坐三方,中间留出一条"跳菜"通道。三声大锣 拉开"跳菜"序幕:大锣、芦笙、三弦、闷笛、树叶等民乐齐奏;在姑娘小伙"呜哇哩--噻噻"的吆喝声中,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,脚步忽高忽低,忽急忽缓,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(共24碗)紧随其后入场。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,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,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、优美、流畅、连贯的舞步,一前一后登场。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,则怪态百出,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、忽后、忽左、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。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,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,每碗菜都像一粒"棋子"。自有定位,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,丝毫不乱。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,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。妇女地位较低。遗产由诸子平分,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。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,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。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,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,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,夫实行转房。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,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。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,建国前,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。其他地区自明、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。